首页|艺术专访|公益活动|摄影|书画艺术|传统工艺|电影|文化|历史|旅游|民间文艺|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
正在消失的非遗老手艺——“御贡”舒席
2018-7-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舒席世代相传,曾经是皇帝御用的贡品,现在却没有人愿意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席传承人苏成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日前探访安徽舒城县舒席传承人,寻找正在消失的指间艺术。

  来到苏成军的家,地面上摆满了舒席材料和半成品,墙上山水画图案的舒席磅礴大气。“舒席不同于一般的凉席,它已经从日常用席演变成工艺用席。”苏成军说,舒席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苏成军拿出一块编有龙纹的舒席说,明朝年间,舒城有一个吏部尚书秦民悦,为取宠皇帝,将编有龙纹的舒席作为贡品带至京城,皇帝被舒席的高超技艺惊叹,特批御书“顶山奇竹,龙舒贡席”。自此,舒席身价陡增,朝野争购,成为当时的一种“奢侈品”。

  事实上,要想制作一幅舒席作品并不容易。苏成军说,舒席从选料、裁料到最后成席有12道工序,开竹、破条、起黄、蒸煮、编织....。。每一步都不能马虎。特别是编织,不仅要求经纬编排匀称,篾纹笔直整齐,还要求编织匠人熟懂画理。“编织就像绘画一样,在空间构图、景物透视、颜色搭配上要求严格,制作一件成熟的山水画作最少要半年时间。”苏成军说。

  苏成军说,像大幅舒席挂屏“天柱山”、“寒梅图”及小幅挂屏“孔雀开屏”、“仕女图”、“牡丹”等,有用二色篾编织,也有的只用单色篾编织而成,全靠疏密度显现图案,如书法编织品连细微的笔锋也表现得十分真切,仕女的眼睫毛都惟妙惟肖,可见舒席对工艺的要求之精。

  舒席大多数靠的是祖传的手艺和小范围的匠人的传承,苏成军的父亲就是做舒席的老匠人。从小耳濡目染,17岁的苏成军开始正式学习编织舒席,他拜当地的老匠人为师,整整学了三年。此后,他不断钻研编织技巧,手艺越发精湛,成为当地最知名的舒席制作匠人。

  然而时光荏苒,舒席逐渐衰落。“销售价格与繁杂的人工技术不成比例,织席获利甚微,技术人员纷纷改行,加上老技工年事渐高,如今,再也找不到能把舒席当作国画来编织的人了。”苏成军说,因为舒席手工制作程序多,技术要求高,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习这项技艺,织席技艺后继乏人,舒席渐渐陷入了一个经济收益和技艺传承的恶性循环。

  “舒席几十年前就闻名世界,上个世纪初,舒席曾先后获得过巴拿马、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一等奖,50年代像徐悲鸿的《奔马图》、郑板桥的《兰竹图》、吴作人的《骆驼》以及《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作品曾经出口海外,广受欢迎。”苏成军说,现在政府也在帮他们扩展销售渠道,并为舒席筹拍了专题的纪录宣传片,舒席开始在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小有名气,特别是工艺席。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舒席这门老手艺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人们知道舒席不仅是一种日常用具,更是一种传统艺术。”苏成军说。

    作者 张俊 倪孟冬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招贤纳士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 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版权所有: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E-mail:cnyxzgw@163.com 010-59195178  QQ:309802626951
京ICP备10028840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3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