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专访|公益活动|摄影|书画艺术|传统工艺|电影|文化|历史|旅游|民间文艺|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
蜀绣传承人肖梅、肖德全姐弟:小银针 大情怀
2018-7-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池 晔/文 张金智/图

  肖梅、肖德全姐弟蜀绣作品

  走进位于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的蜀绣传承人肖梅、肖德全姐弟的工作间,便会被精美别致的蜀绣作品所吸引,很难想象这些精美的蜀绣作品是姐弟俩一针一线绣制而成。在肖氏姐弟看来,有着20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绣工苦苦探索的蜀绣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的事儿,因为“一针一线总关情”。

  工作间古旧的桌柜上摆放着上世纪80年代《话说长江》电视节目组采访蜀绣大师肖福兴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便是肖福兴带领肖氏姐弟进行蜀绣创作的画面。

  肖梅是肖福兴的长女,生于1959年。父母巧手绣出的色彩斑斓的团花、美轮美奂的双面绣是姐弟俩童年的珍贵记忆。肖梅至今还记得,她18岁时,恰逢当地川剧团正在重排传统剧目,急需赶制一批戏装。父亲在家教她和弟弟绣粗工,自己做细活,3人完成这批赶制任务后挣了30多元钱,父亲拿出一半奖励了姐弟俩,“那个时候是我们姐弟俩蜀绣艺术的启蒙阶段”。

  然而,十几岁的青少年正是贪玩的年纪,肖氏姐弟也不例外。肖德全坦言:“刚开始只坐一个多小时就觉得浑身难受,父亲告诫我,只有心静了,才能融入到蜀绣的创作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对于男性从事女红工作,肖德全表示,最初也曾想过放弃,“但了解到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师也有男性时,才决定坚持下来,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对蜀绣的喜爱”。

  而在肖梅的青春记忆里,没有口红,没有波浪卷发,也没有高跟鞋,有的只是做不完的绣活儿。“父亲曾带过30多个徒弟,都是手把手地教,有的现在也成了蜀绣大师,但父亲对我们姐弟俩却只讲要领,绝不做示范,逼着我们自己去探索。在学习配色和针法时,也没少挨父亲的骂,但我从未想过退缩,因为我知道自己离不开蜀绣。”

  1984年,肖氏姐弟所在的国营蜀绣厂正式改制,他们虽然幸运地留了下来,但厂里实行计件制度,时间和速度决定着绣工的收入。由于大家都忙于赶工,追求速度,难免会削弱蜀绣本身的美感。痛定思痛,肖梅、肖德全和师妹林玉梅决定离开以计件谋生的蜀绣厂,于2009年走进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开办的“中国女红坊”学生培训基地,摸索蜀绣未来的发展道路。在这里,他们与师妹林玉梅3位蜀绣传承人组成了蜀绣艺术传承与创新团队,对蜀绣的造型与用材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们尝试用加工处理过的各色发丝表现花鸟图案。据悉,他们还在学校开设了蜀绣课,教学生蜀绣技艺。2011年底,肖梅、肖德全被评为成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30多年的伏案绣活,让肖氏姐弟的身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损,颈椎和腰椎在阴雨天常会隐隐作痛。“现在从事蜀绣这项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少,除了辛苦,低廉的劳动报酬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这门手艺。”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每天都有不少学生自愿走进肖氏姐弟的这一方天地,感受蜀绣的美,学习蜀绣技艺。“很多学生接触蜀绣后都感慨真是大开眼界,但蜀绣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现在很多学生还只是学到一些皮毛,不过有人来学就是一个好的开始。”肖梅说。工作室里,学生们或在围巾上绣蝴蝶,或在牛仔裤上绣花,虽说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作品,但学生们生活化的创作让肖氏姐弟看到了蜀绣的希望。

  肖氏姐弟来到四川标榜国际职业学院已有7年之久,曾经被父辈告诫要靠手艺吃饭的他们,如今已把蜀绣当作一种责任努力承担着。他们不断提醒自己要有更加开放的胸怀,让蜀绣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他们认为,蜀绣未来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工艺品、服饰、装饰等领域。他们相信只要用心经营,蜀绣的未来仍大有希望。

    池 晔/文 张金智/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招贤纳士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 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版权所有: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E-mail:cnyxzgw@163.com 010-59195178  QQ:309802626951
京ICP备10028840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3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