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专访|公益活动|摄影|书画艺术|传统工艺|电影|文化|历史|旅游|民间文艺|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
“迷马一代”:用脚步丈量公益的距离
2016-1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贵州大学学生摆出“迷马”造型,向奔跑致敬。丁奕辉/摄

  “我欲乘风破浪,为你奔向远方;无论山高水长,也要不负勇往。”

  2016年秋天,在全国49所高校的校园里,一首名叫《许你风吟》的校园改编歌曲被许多大学生传唱,这首歌是大学生自发改编,由校园歌手录制的2016康宝莱·全国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主题曲。歌词中的感慨也是很多大学生参加“迷马”的心声。

  “迷马”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全国性体育类公益活动。活动期间将会在指定高校的校园内组织4次5公里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每有一位挑战者顺利完成挑战,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则为“天使听见爱”项目募集 100 元公益基金,用于为贫困听障儿童安装人工耳蜗,进行听力恢复训练。“迷马”在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主办,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支持。

  自2014年秋天诞生以来,“迷马”就像是一颗萌芽的种子,被种在大学生的心间。每一场“迷马”的距离虽然只有5公里,但很多大学生以活动为契机,养成了锻炼体魄的习惯,更在公益的号召下,关注弱势群体,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们。

  3年来,经过全国数百场活动沉淀,“迷马”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校园公益活动第一品牌。截至目前,“迷马”覆盖106所高校,共举办548场“迷马”挑战,累计超过25万人报名参与活动,全程超过27000名组织者及志愿者;通过“迷马”挑战,共为听障儿童募集公益基金超过1000万元。

  今天,“迷马”从曾经的新鲜事物,已经变成了高校校园里一种公益的默契,而“迷马精神”也正在被“迷马人”悄然践行,逐渐成为校园里的公益新风尚。

  蓝芳琳是湘潭大学历史系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大四学生,也是“迷马”湘潭大学站的挑战者之一。与其他挑战者稍有不同的是,她还有另一个身份:一名听障者。听力检测左耳75分贝、右耳85分贝,听力检测图线条呈陡坡状,这些表示她或许可能听得到一些正常的说话声(要依靠唇语),但是听不到鸟叫、蝉鸣等高频类的声音,也很难有合适的助听器。

  蓝芳琳从小就很要强,也一直希望自己活得与普通人无异。“大二以前我一直都特别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后来我想这样不行,努力督促自己去交流。参加‘迷马’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平凡的经历,让我结识了很多热心又充满正能量的同学,也让我更加认识到,当一个人做公益的时候,也是在内心反哺我们自己。”

  来自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宋锴自2015年秋天和“迷马”初次结缘,已经参加了8场“迷马”,作为校铁人三项队成员,他一直认为体育塑造着他的体魄和精神。

  而与“迷马”相遇的瞬间,被宋锴认为是他“公益精神的一次洗礼”。他看到“迷马”宣传片中佩戴人工耳蜗后小男孩眼角藏不住的笑意,感受到一种直击灵魂的感动,他重新审视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初心:不是因为赢,而是因为爱。

  在2015年参加过“迷马”后,宋锴发起成立了“迷马公益跑团”,每周都会组织同学们进行一次5公里的迷你马拉松,并且在公益平台上捐助步数,把公益转化成一种日常的行为。从一开始一个人的奔跑,到现在拥有数百名成员,公益跑团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共同的想法,都在怀着一颗充满善意的心向前奔跑。

  而对于在山东求学的刘逸来说,“迷马”更是一种执着和爱的象征。

  “我也要参加一场‘迷马’挑战,无论付出多少。”当热爱公益的刘逸看到“迷马”的公告后,在心里对自己许下了这样的心愿。在公布活动高校名单后,刘逸发现今年的承办高校中没有自己所在学校,这意味着他的心愿可能无法实现。经过短暂的思考过后,刘逸决定从学校周边地区举办“迷马”的高校中选择一所报名参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距离近,可是时间不合适;河北大学在保定,却没有直达的火车。在考虑时间和距离等各种因素后,刘逸将目光锁定在位于山西的太原理工大学。太原与刘逸所在的济南市直线距离超过500公里,坐火车将近7个小时。做好准备后,刘逸踏上了开往太原的火车。

  10月末的太原,一场秋雨,一场为爱启程的挑战,悄然开始。落叶铺道的校园让刘逸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拿到360010的挑战号,绑上色彩鲜艳的丝带,刘逸开始了他跨越500公里的圆梦奔跑。太原理工大学的同学们也并没有因为他是外校的同学就显得生疏,而是热情地拉着刘逸参加沿途的各种趣味活动。

  活动结束后,刘逸在签名墙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迷马”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实现自己心愿、结交新朋友的一次体验,更让他体会到为爱而行动的充实感。回到学校,刘逸的朋友圈里多了这样一段话:“公益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去感知与帮助他人,回馈社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信念,正是我们学生阶段最需要的人生磨砺。”

  除了公益挑战者之外,“迷马”中27000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也是践行“迷马”公益精神的代表,主体基本都是在校大学生。来自湖南大学梁紫莹是见证“迷马”3年的亲历者之一,从前年的比赛参与者到去年的工作人员再到今年的统筹策划者,她说,“迷马”3年每一种身份都意味着责任,在不同身份的转变之间,她也从“迷马”的成长中收获了自己的信念与成长。

  “‘迷马’号召同学们响应‘三走’,但不仅限于此,建立在关爱贫困失聪儿童的基础上的‘迷马’让它成为一场有爱的马拉松。”梁紫莹说,“4期‘迷马’里,湖大很多班级和社团组织都选择了集体参与,不少同寝室的小伙伴也抱团参加,‘迷马’结束之后,很多意犹未尽的同学周末相约骑行、登山、远足,‘迷马’的精神和意义得以延续。”

  “大学生虽未走入社会,但社会责任感实际上是很强的。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为公益事业做一点贡献,这是我认为这项跑步活动最有意义的地方,”这是两年前第一届“迷马”在国际关系学院启动时,一名平时并不太喜欢跑步学生的感言。

  “我身边有很多同学沉浸在网络世界中,连宿舍门都不愿出,身体素质很差。‘迷马’挑战的形式很新颖,为那些热心公益的同学提供了参与公益事业的平台,同时还锻炼了身体。”江西师范大学校园媒体负责人宋旭也认为,“迷马”受到大学生们的追捧绝非偶然。

  3年来,共有 25 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到这场体育公益嘉年华中,他们被媒体称为“被‘迷马’唤醒的公益一代”。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他们通过“迷马”看到了体育、公益、教育三者结合所迸发的巨大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在领跑过“迷马”江苏大学站的活动后表示,“‘迷马’的确很能激发人奉献爱心和参与运动的精神,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比赛不是重点,体育跟献爱心结合,意义就变得重大多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招贤纳士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 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版权所有: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E-mail:cnyxzgw@163.com 010-59195178  QQ:309802626951
京ICP备10028840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3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