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专访|公益活动|摄影|书画艺术|传统工艺|电影|文化|历史|旅游|民间文艺|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
叶惠方:一生都在馈赠
2016-1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0年,叶惠方查房时看望新生儿。资料图片

  过完人生第100个生日,妇产科专家叶惠方变得越来越安静。曾经,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在家里免费教医学博士、女电梯工和八九岁的孩子学英语,一直坚持了十几年。

  直到近两年实在教不动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才闲下来,但仍坚持读书看报,关心中国妇产事业的发展。叶惠方师从我国妇产学先驱林巧稚,创建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在国内开创“无痛分娩法”,推行产房一切为了病人的“无声运动”,无数新生儿在她的呵护下平安来到世间。

  她家里的家具陈旧,包括被子、大衣在内的很多物品都被捐了出去。1995年丈夫去世时,她把单位发的7300元抚恤金加上自己的2700元积蓄一起捐给了希望工程。她立下遗嘱,去世后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

  “她这代知识分子,只要有机会作贡献就感觉非常幸福。”叶惠方的女儿王泽鸣说,“她的一生都在馈赠。”

  “什么是特别,病情重就是特别”

  叶惠方的求学之路走得忙碌而艰辛。193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学制3年,之后参加考试,通过者进入协和医学院再进行5年深造。“当时她几乎没日没夜地学,差不多天天有考试,最后医预系100名学生只有30人坚持到了升入协和的考试。”儿子王泽养对母亲讲述的这段经历印象深刻。

  叶惠方的学业曾两次被战火打断,在协和医学院学习的第四年,日本人强行接管了学校,伪政府统治下的学校出了个“大东亚共荣圈”的考题,她和一些同学愤而退出考场,“坚决不做亡国奴”。后来几经辗转,叶惠方从未间断过学习,直到1949年前后,她才获得了协和医学院的毕业证书,并在协和医院跟随林巧稚工作。

  林巧稚是我国妇产科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叶惠方曾在其手下做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5年的耳提面命和教育熏陶影响了她的一生。

  一次,有人请林巧稚为两位患者特别安排一下,林大夫转头对叶惠方说:“什么是特别,病情重就是特别。”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

  那时,师徒二人全身心扑在病房救治妇产科急诊的重病患者,经常忙到下午两三点才能吃上午餐,晚饭则要等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吃上。

  1953年,解放军总医院组建,叶惠方作为第一批技术骨干被抽调组建妇产科。当时,总医院的一切都刚刚起步,稍有成就的骨干都不乐意来,怕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叶惠方却服从安排,告别恩师,奔赴“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女儿王泽鸣回忆:“我小时候哭闹起来从不喊妈妈,因为她从不在家。”后来她才知道,那时叶惠方从协和医院借调到解放军总医院没几年,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创建、完善妇产科和收治病患上。

  妇产科刚组建时一穷二白,硬件上,小到一双拖鞋,大到精密仪器,叶惠方把家里凡是用得上的物品都搬到了科里。有些精密仪器家里实在没有,她就从生活费里抠出钱来,托海外亲友购买。在她的努力下,“无痛分娩法”“无声运动”“产前门诊分段预约制”等制度方法相继建立,妇产科的医、教、研逐步走向正规。

  “如果科室长期只有‘一把刀’,那就是一场灾难”

  现在,许多老专家都会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创建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的岁月。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她们或多或少都从妇产科主任叶惠方身上,获得了技术和精神上的馈赠。

  妇产科老专家翁霞云记得,为了提高医术,叶惠方想送她去香港的医院学习,但当时院里没有这项经费,叶惠方就自己凑出2000美元,供她在香港学习时使用。

  担心翁霞云知道是她私人的钱后有心理负担,叶惠方就把钱交到院机关,让院里以公费的名义交给这个年轻医生。后来翁霞云得知真相,“一下子呆住了”。从此,她学习上更加刻苦,生活上千方百计地节省,回来时整整瘦了16斤。

  当她把剩余的1000多美元还给叶惠方时,这位和蔼的老主任生气又心疼地握着她的手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钱花了可以再赚,身体损坏了,你学成了又有什么用?”若干年后,已是满头白发的翁霞云回忆起这一幕,泪水一串串打湿了衣襟。

  到解放军总医院仅三四年,当时41岁的叶惠方已是妇产科领域公认的“一把刀”。这时,她却出人意料地把更多机会让给了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始终保持‘一把刀’的称号,对个人来说是好事。”她说,“但如果科室长期只有‘一把刀’,那就是一场灾难。”

  “文革”时期,因为亲属大都在国外,叶惠方受到冲击。楼道的杂物间成了她的办公室,凌晨4点钟上班,晚上8点下班,刷厕所、冲便盆、外送消毒器械,50岁的叶惠方一个人干3个卫生员的工作,端起的便盆常常从膝盖顶到下巴。

  很多人看在眼里,害怕这个坚强的老太太受不住打击自杀,但他们听到的是叶惠方的歌声。遇到孕妇难产,科里向她求教,她把手套一脱,二话不说冲向手术台。

  儿子王泽养回忆,“文革”期间,母亲一直很乐观,自己和妹妹几乎没有从她身上受到负面影响。“虽然受了很多委屈,但她很豁达过,最后一笑泯恩仇。”王泽养感慨地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提起叶惠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她的大爱。“病人没钱买药了她就拿出自己的钱。”叶惠方的学生、84岁的妇产科原主任医师刘建立说,“她不是一个有钱人,但总会千方百计地帮助别人。”

  1999年春天,一名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孩子来解放军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因为生活困难,孩子一家连招待所也住不起。叶惠方得知后,把他们一家三口接到了自己家里。

  孩子手术后装了假肛,大便不受控制,整个房子的味道让人难以忍受,可她毫无怨言,把他们留在家里住了3个月。一年之后,孩子要做第二期手术,一家三口再次住进了叶惠方家,一住又是一个多月,直到孩子的病完全治好。

  叶惠方平时喜欢关注时事新闻,只要得知哪里发生了灾难,老太太就捐钱给灾区。“每年都捐,听老阿姨说最多一次捐了10多万元。”曾因生活困难住在叶老家的清洁员许运想,不止一次听保姆说起这些故事,“后来她怕老阿姨知道,把捐款的单子都扔了。”

  尽管对别人十分慷慨,但叶惠方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出门坐公交车,近20年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许多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嫁妆,椅子上的木板塌陷了,拿一块小布垫垫上。

  叶惠方的老家在广州,祖上留下了一处房产。上世纪90年代,她就决定将这笔“祖产”捐赠给广州的一所中学,为此先后7次自费去广州商谈捐赠事宜。

  2000年,84岁高龄的叶惠方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赶到广州,将时值数百万元的祖宅捐给了家乡中学。签字那天,许多人想一睹这位老人的风采,可叶惠方签完字就走了,连简短的交接仪式都没参加。

  退休后,叶惠方开始免费教英语,她的学生包括总医院的专家教授、年轻医师,渴求知识的打工者和刚刚上学不久的孩子,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两代人都是她的学生。

  90岁时,她在家里摔了一跤,只歇一个多小时就从床上爬起来继续教英语。在这所践行有教无类思想的“家庭学校”里,走出了能够熟练撰写英语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医生,也走出了考入著名医学院的贫寒学子。

  儿子和女儿曾劝她出国养老,她却说:“在这里我还有用,还能为国家服务。出去了,我就是个无用的老人。”1949年,基于同样的理由,年轻的叶惠方拒绝了叔叔为她买好的去台湾的机票,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她热爱的土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很多认识叶惠方的人都用这句话来评价这位百岁名医无私的一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招贤纳士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 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版权所有: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E-mail:cnyxzgw@163.com 010-59195178  QQ:309802626951
京ICP备10028840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3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