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专访|公益活动|摄影|书画艺术|传统工艺|电影|文化|历史|旅游|民间文艺|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
张娟的剪纸人生:精品《卢沟晓月》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2018-7-5 来源:北京日报

  张娟常年坚持到社区、部队、学校、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讲座。在她心中,传承剪纸文化已经成为一项使命。

  张娟卖掉家里唯一住房,在丰台建成北京第一家剪纸艺术馆。

  剪纸装进可以旋转的灯罩里,通上电,就变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剪纸旋转灯”。

  天津、河北、山东、广东,张娟收藏了众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

  一张张设计图在张娟笔下呈现,这几年她不断摸索设计符合现代生活的剪纸作品。

  张娟小心翼翼地翻开相册,三国演义、苏三起解、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这是祖传的戏曲人物剪纸,里边有400多部戏、3000余个人物,一些失传的戏曲都可从这里找到人物扮相。

  历时两年时间,张娟创作出由5个分层叠加而成的《卢沟晓月》剪纸精品,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张娟走进丰台区一条胡同里,熟练地打开剪纸艺术馆的大门。跟旁边一大溜的餐馆比起来,青砖、红门,极具古典风格的艺术馆格外醒目。

  屋子里是剪纸的世界,四处贴着颜色各异、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桌子上堆放着各种和剪纸有关的材料及工具。

  几十年如一日沉浸在折折剪剪的快乐中,张娟慢慢成了丰台颇有名气的剪纸创意设计师。

  张娟祖籍中国剪纸之乡河北蔚县,提及自己与剪纸的渊源,她坦言主要还是受奶奶的影响。“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能剪、能刻、还会画样,街坊邻里常常上门寻求帮助,奶奶忙不过来了,就会让我帮忙,逢喜事就剪花鸟,遇疾灾就剪瑞兽。”张娟说,慢慢地自己也喜欢上了剪纸,逐渐从奶奶的小尾巴变成了好帮手,再变成主力军。

  张娟出身于剪纸世家,又有着浓厚兴趣,可是千万别以为她学本事就不费吹灰之力。“那时都是老式剪刀,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又大又笨重。每天我就坐在小板凳上,夹着这个比自己手掌还大的家伙,不停地剪啊剪。”一天下来,张娟的小手酸疼,磨出了血泡,更严重的时候,手指头练得抽筋。然而这些并未阻挡10岁的小女孩练习剪纸的决心,她先是有板有眼地模仿着奶奶,接着跟着妈妈系统地学习,看着那一摞摞的废报纸从矮到高,再从高到矮……

  随着经济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有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她。“剪纸太俗气了,现在都住楼房了,谁还贴这个呢?”在张娟看来,每一幅剪纸都是那样的美,是象征着文化的图腾,在别人眼里却“一文不值”,自己一定要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剪纸原本的精神内涵,让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在活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2002年,张娟辞去公职,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剪纸文化中去,她先是拜陈越新先生为师,深究构思、创作、剪制三大步骤,继而挖掘剪纸的文化内涵,陆续收集整理和剪纸有关的各种材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这门有着上千年历史积淀的艺术。

  2008年,张娟再次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不顾家人反对,卖掉家里唯一住房,在丰台建成了北京第一家剪纸艺术馆。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市民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的内涵和精良的制作。

  孜孜不倦地努力,张娟和她的剪纸艺术真的出名了,奖项一个又一个。卢沟晓月、颐和园、莲花池……一些北京知名景点在她的手里跃然纸上,深受欢迎。2015年春节,张娟随代表团前往台湾交流,几位参观者手拿着剪纸潸然泪下,这些作品唤起了他们对乡土亲情的无限眷恋。张娟说,接下来,她将继续创作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作品,让更多的人留住记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文/摄 记者 吴镝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招贤纳士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 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版权所有: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
E-mail:cnyxzgw@163.com 010-59195178  QQ:309802626951
京ICP备10028840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3446号